鲍平磊 北京大学
报告人简介: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获得者,并参与和主持了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以第一作者以及共同通讯作者身份《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以及《eLife》等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2020年加入北京大学之前,与2014年南加州大学获得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并在加州理工学院进行了博士后的工作。研究方向是探索物体识别的神经技术,实验室采用了一系列技术,包括电生理记录,脑功能成像,钙成像,微电刺激,心理物理以及数学建模,来探索这一问题。
摘要:
下颞叶(IT cortex)在物体识别中具有关键作用,但其功能性组织原则一直以来尚不清楚。我们的研究采用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微电刺激(microstimulation)、电生理学以及深度神经网络,对猕猴和人类的下颞叶皮层组织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深度神经网络所构建的低维客体空间,可以解释不同人和猕猴的下颞叶皮层组织。该物体空间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下颞叶未知脑区的物体选择性,也可以解释类别特异性区域的存在。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人类下颞叶皮层反应构建的物体空间与猕猴下颞叶皮层中的物体空间之间存在高度相似性,而且进一步阐明了物体客间模型是由物体的视觉特性,而非语义类别决定,并且依赖于视觉经验。我们的研究证明了客体空间模型对于理解客体识别机制的重要性,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有着启迪作用。